6月20~21日在廣州舉辦的國家中醫藥發展論壇(“珠江論壇”)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首次以“中藥炮制技術傳承與創新”為主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傳統炮制技術傳承、炮制技術規范與標準、炮制技術創新與發展等話題分享各自看法。
中藥炮制各方面需傳承
系統研究缺乏,傳承平臺待建立
“中藥炮制亟須解決的首先是傳承的問題。”江西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首席教授楊明在論壇主題發言中強調。
2006年5月,中藥炮制技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經文化部確定,中國中醫科學院王孝濤研究員和中國中藥協會金世元教授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同仁堂、雷允上等一些知名的老企業采用多種形式傳承炮制的傳統工藝。
楊明認為,中藥炮制傳承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中藥炮制文獻系統研究缺乏,技術方面缺乏延續,人才培養方面缺乏相應政策鼓勵,研究方面缺乏平臺支撐。“應重視中藥炮制各方面的價值,包括文化傳統的歷史價值,中藥飲片的功能價值,傳承人才的使用價值,及行業發展的經濟價值。”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李飛認為,應從炮制技術傳承人、炮制技術設施、傳承方式、扶持政策、資金支持等全方位來考慮如何搶救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希望能夠讓這些炮制技術的專門人才進入校園,使中藥炮制技術得到有效、規范、系統地傳承。”
李飛建議,國家可以在高校建立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除了配置傳統、現代炮制設備,與飲片廠的產業化生產結合起來,同時也配備相應技術人員,以點帶面,培養出實踐水平高的中藥炮制人才。“我們現在在傳承方面有文獻、技術、理論和學術傳承,還要注重應用傳承。”
中藥飲片炮制規范編制中
質量保障體系待建
“搭建中藥飲片質量保障框架是當務之急,應從栽培、加工等源頭工序上,保障飲片質量。”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肖永慶認為,建立飲片加工全過程的中藥飲片質量保障體系,對于確保中藥臨床療效至關重要。
“傳統鑒別經驗對于中醫藥臨床正確、合理、有效地進行飲片組方具有重大意義。”肖永慶說,飲片的質量評價方法必須以傳統經驗為基礎。但由于外觀作假可以以假亂真、原料藥材培植脫離傳統環境,傳統的飲片質量經驗評價方法也面臨著挑戰。“這需要將評價經驗數據化。”
肖永慶認為,必須建立傳統經驗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飲片質量評價方法,在傳統評價方法的基礎上,充實現代科學評價技術。對生、制飲片分別制定專屬性強的質量評價方法及標準,對于飲片的辨證施治、合理應用具有重大意義。
在國家藥典委員會資深首席科學家、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錢忠直看來,中藥飲片產業發展充滿了機遇和挑戰,“對飲片產業來說目前是一個很好的時期。”
《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推進實施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加強對中藥飲片生產質量和中藥材、中藥飲片流通監管。2010年《中國藥典》中對于飲片首次有了明確的定義,較2005年版藥典,關于質量標準的條目由13個增加至822個,基本覆蓋了中藥臨床常用飲片目錄。
“全國很多省份都擁有飲片炮制規范,比如北京在上世紀50年代就制訂出首版規范,目前已是第四修訂版。”錢忠直說,“雖然都叫飲片,但是各省有不同的炮制方法、工藝以及用法等。”
錢忠直坦言,這樣的背景下,容易產生很多監管和安全問題。此外,有些省的炮制多年沒有修訂,炮制工藝落后,缺乏統一的質量標準。
《全國中藥飲片炮制規范》正在編制中,與《中國藥典》中對中藥炮制內容側重終端檢驗不同,《全國中藥飲片炮制規范》主要突出炮制過程和工藝等。錢忠直透露,在下版藥典中可能會將中藥飲片部分獨立出來,方便使用,利于監管。
現代技術融入傳統中藥炮制
產品臨床實用化,炮制標準客觀化
“現在,中醫醫院開展中藥炮制存在不少困難。”武漢市中醫醫院武漢市中醫藥學基地副主任張義生對醫院內中藥炮制及飲片使用情況深有感觸。醫院想開展炮制,但是政策法規不明確;醫院炮制設施設備嚴重不足;炮制技術失傳、人員匱乏,企業生產的炮制品飲片并不符合臨床需求等,都成為中醫醫院藥劑科面臨的難題。
“中藥臨方炮制為中醫治療方案多樣性和個體化給藥提供了技術支持,而飲片生產企業通常只供應較為單一的主流炮制品種,有些醫生為患者開的特殊炮制品種,則無供應。”張義生認為,作為繼承和傳承的原則,精制飲片應選材講道地,應用講療效。
炒黃、炒焦、炒炭,文火、中火、武火等都是中藥炮制中的傳統術語,這些“憑感覺”的經驗在現代化中藥飲片生產中如何掌控?成都中醫藥大學吳純潔教授認為,數字化是破解這類難題的關鍵。“對于中藥炮制‘火候’相關性狀研究,它在表征上體現為性狀,我們考慮,能不能重點對形、色、氣味,利用現代設備來進行綜合監控。”
如麥麩冒煙、蛤粉呈滑利狀等,這些中藥炮制加輔料炒制時的術語,可基于在線式紅外非接觸測溫技術的時間-溫度變化曲線圖,客觀反映炒制過程“火力火候”情況,并對飲片炒制過程進行監控。
此外,新近研發出的智能感官分析技術,通過對人體感官感知過程的模仿,制成“電子鼻”,“電子舌”等技術,搭建了完整的智能感官分析平臺,將飲片炮制中一些抽象模糊的程度化術語進行客觀量化,便于控制中藥飲片炮制質量以及相關研究。
“中藥炮制經驗客觀化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同時規范并豐富了技術傳承的內容。”吳純潔說,這樣一來,改變了中藥炮制火力火候掌握主要以人為主的評價方式,可滿足規模化、規范化、現代化的產業需求,同時能有力支持中藥炮制技術傳承與發展。經整理歸納后,這些數據或將成為行業內參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