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一大早,家住翠屏區李端鎮板栗村的楊德海就早早地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是要為他家的小家伙們注射疫苗。
走進楊德海的基地,這些體態豐腴的小家伙們正等待著主人的到來,看見有生人闖進它們的地盤,它們或是紛紛嘎嘎地叫起來,或是成群結隊地跑進桂圓樹林,讓生人沒有靠近它們的機會。這群小家伙就是大雁。
天上飛的大雁怎么會出現在這里?楊德海開始向記者娓娓道來。
幾年前,遭遇一場車禍的楊德海成了殘疾人,但身殘志堅的他卻不愿意向命運低頭,如何才能在現有基礎上致富?楊德海找到了翠屏區林業部門。根據前期調查,翠屏區林業局的相關技術人員認為,楊德海家馴養繁殖野生動物大雁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大雁具有很好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經濟前景很好,馴養技術也不復雜,更重要的是,大雁必須在低矮的樹林下馴養,楊德海家的桂圓樹樹林則是最好的棲息地。”翠屏區林業局副局長顏飛介紹。在翠屏區林業局的技術、項目支持下,楊德海在2012年從瀘州引苗15只,開始養殖大雁。
大雁是吃百草的動物,因此,養殖過程中還得繼續學習。2013年,楊德海家飼養的大雁遭遇了甲膜炎,400多只大雁半個月內全軍覆沒,遭遇打擊的楊德海說沒想過放棄是假的,但倔強的他哪能就此罷休呢?他以年過半百的年齡重新拿起書本學習,到重慶等地購買疫苗,終于在之后的馴養中將大雁的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如今,楊德海養殖大雁的技術逐漸成熟起來,他也主動帶動周邊10余戶村民共同飼養大雁,專合社的大雁總數已超過600只,每年收入近10萬。
與楊德海不同,在翠屏區趙場街道橋咀村坳場組扎營的成愛,則是一開始就有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定位高端市場養殖野雞。
走進成愛的專合社,一大片丘陵地上被牽起大大的塑料網,在山間顯得格外醒目,長著漂亮長尾巴的野雞有的在網棚下悠閑散步,有的在樹叢中飛上飛下。當初是如何想到養殖野雞呢?成愛說,這還得從2008年說起。當時,佛現山上本身就有野生野雞在活動,成愛看見不少人都對此感興趣,因此萌生了養殖野雞的想法,在咨詢了翠屏區林業局后,成愛辦理了陸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開始養殖野雞。
為了讓馴養的野雞有野性,品質得到保障,成愛在翠屏區林業局、科技局的指導下,不斷對其進行有利養殖、提純、復壯。如今,他所養殖的野雞供不應求,至少為他帶來10萬元的純利潤。
大雁、野雞僅僅是翠屏區馴養野生動物的一個縮影。顏飛告訴記者,目前,翠屏區共有鴕鳥、蛇、青蛙、豚鼠、豪豬、竹鼠、果子貍、野豬等各類動物養殖場28家,每年的產值在1100萬左右。“數量、產值、規模、品種在全市都是最多的。”顏飛介紹,在野生動物的馴養與繁殖上,翠屏區堅持保護與開發利用并舉的原則,在全面、嚴格、有效地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同時,也積極鼓勵依法馴養繁殖野生動物。“我們將為有條件、有想法的養殖戶積極辦理相關證件,并對規模相對較大的新興經營主體,如家庭林場、專合社等在項目與資金上給予扶持。”顏飛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十三五’期間翠屏區爭取達到50家野生動物養殖場,產值翻一番,不斷壯大翠屏區的野生動物繁育利用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