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兩年前,借勢物聯網暖風,中國移動福建公司與農業部門、企業合作,在大棚菌類、花卉栽培、茶葉種植等福建特色農業領域,因地制宜開發出多樣化的農業傳感網系統,“靠天農業”也由此實現了向現代農業的智慧轉型。日前,中國移動福建公司與漳州市農業局聯手打造的“農業無線傳感網系統”,就已成為漳州南靖杏鮑菇種植大戶們的“種植能手”。
初春時節,漳州南靖縣嘉蕈食品公司的辦公室里,菇農王健興打開手機,兩個菇房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數據清楚地顯示出來。“不用下菇房,我就可以通過手機和電腦控制菇房中的各種生產條件,還可以把數據上傳到農業局的食用菌數據庫,和平均數據比對后進行調整,”他說,“就像是菇房里出現了一個‘種植保姆’,就算不在菇棚里,也沒有后顧之憂了。”王健興有80多個菇房,每天生產2-3噸的杏鮑菇,他介紹:“杏鮑菇屬于中低溫結實性菌類,對溫濕度有較嚴格的要求,以前,工人們要24小時不間斷地在每個菇房來回巡查,憑經驗調整,需要的人力比較多,也不能確保溫濕度適宜。”
早在兩年前,中國移動福建公司和漳州科能電器有限公司、漳州市農業局合作,打造“農業無線傳感網系統”,嘉蕈公司成為南靖縣的試點之一。作為試點的幾個菇房中,就裝上了中國移動福建公司開發的物聯網傳感器節點,傳感節點負責采集、存儲所在地點的各種環境參數,包括溫度、濕度、空氣成分等數據,通過中國移動的無線傳輸專網輸入電腦,并上傳到農業局打造的數據庫。“原先管理食用菌大棚,澆水、做青全憑經驗、靠感覺,如今,怎樣澆水?如何做青?怎樣保持精確的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如何實行按需供給?有了物聯網儀器之后,它馬上就報給你了。這樣一來,就能夠實現合理化地科學種植了。”從此,不論身在何處,王健興都能在手機上一目了然地看到菇房內不同區域的設施環境參數,觀察到菌菇的長勢;通過電腦設定環境數據,當菇房條件超過設定值的時候,收到自動警報;通過電腦監控,還可以控制菇房的冷凍壓縮機等設備,實現遙控通風、灌溉和微噴等技術,大大減少了管理菇房的人力。
“其實,這個系統還有一個很好的優點,就是‘農業專家’的功能。”王健興說,由傳感器上傳的信息為農業局數據庫提供了基礎參數,這些信息交由農業專家總結、分析,并最終反饋給種植戶,從而幫助更多農戶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生產。“現在有了什么疑問,可以立刻到農業傳感網中搜索,也可以咨詢專家,如同有了網上的私人顧問,很感謝中國移動能開發出這樣一個功能全面、簡單易用的系統。”
據了解,自應用“農業無線傳感網系統”以來,王健興的菇房實現了增產增收,“安裝了該系統的菇房,整體增收20%,我今年計劃給全部的菇房都安裝上系統,預計今年整體收益將比去年增加十幾萬元。”談起未來,王健興躊躇滿志,“目前我還在和中國移動福建公司進行深度合作探討,這套系統還將有很多擴展應用,下一步,我還將在蔬果大棚里應用上線更全面更優化的無線傳感網系統,這樣種出來的蔬果抗病性更強、品質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