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農業部表示,將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力爭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和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以上,分別比2013年提高7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實現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介紹,這是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農業部圍繞“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工作主線開展的重要行動,目的是推進化肥減量提效、農藥減量控害,積極探索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根據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其技術路徑是:推進精準施肥,調整化肥施用結構,改進施肥方式,有機肥替代化肥。重點措施是創新服務機制,強化農企對接,提高配方肥到田到戶率;依托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廣機械施肥、水肥一體等施肥技術;推進新肥料、新技術應用,推廣高效新型肥料和高效施肥技術模式;推進有機肥資源利用,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減少化肥投入。
根據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其技術路徑是:控制病蟲發生危害,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大中型高效藥械替代小型低效藥械,推行精準科學施藥,推行病蟲害統防統治。重點措施是構建病蟲監測預警體系,提高監測預警的時效性和準確性;集成推廣一批技術模式,建設一批綠色防控示范區,培養一批技術骨干,促進大面積推廣應用;促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提升組織化程度和科技化水平。
農業部提出,各級農業部門成立推進落實領導小組,建立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加大測土配方施肥、病蟲防控等財政專項支持力度,成立行動專家指導組,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宣傳普及科學施肥、科學用藥等知識。同時,加緊制修訂《農藥管理條例》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制定《耕地質量保護條例》和《肥料管理條例》。
化肥減量利于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農藥減量不會影響防病治蟲效果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就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答記者問
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農業部啟動實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進化肥減量提效、農藥減量控害。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就2020年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農諺講,化肥是糧食的“糧食”,為什么還要提出化肥使用量減量?對國家糧食安全有什么影響?
答:的確,施用化肥增產糧食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我國化肥應用的歷史不長,上世紀初化肥剛開始進入我國,但用量非常少。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開始普遍使用化肥,大體有40多年的歷史。但是,我國化肥用量比較多,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資料顯示,從1979年至2013年35年間,我國化肥用量由1086萬噸增加到5912萬噸,年均增產率5.2%。近幾年,因大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化肥用量增長率出現下降,目前降為1.5%以下。但我國農作物畝均用量仍高于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化肥用量過多不僅造成成本的增加,也對農業的生態環境帶來一定影響。這正是我們實施這項行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走出一條節本增效、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化肥減量是否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影響,我們認為是不會的,而且還利于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其理由有三:一是我國化肥用量較大作物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水果,尤其是設施蔬菜用肥量更大,把用肥量大的經濟作物的化肥用量減下來不會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影響。二是我國糧食作物的施肥水平高于發達國家,在不同區域還存在不合理現象,但我國針對不同區域已經建立了一些成熟的技術模式,特別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的推廣,不會影響糧食單產。三是近些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經有一些成熟的做法和經驗,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機肥的利用,能夠減少化肥用量,還能實現產量的提升和節本增效。基于以上的判斷,實現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的目標,依靠科技進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著力提升耕地質量,化肥減量不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能夠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
問:現在農村勞動力短缺,農民都習慣用化肥,有機肥的用量在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化肥減量目標能實現嗎?
答:當前農村勞動力短缺,有機肥用量減少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國有機肥資源很豐富,但利用率很低,實際利用率不足40%。其中,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率為50%左右,秸稈養分直接還田率為35%左右。我們開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這樣化肥減量的目標才能實現。
如何推進有機肥的利用,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幾點:第一,推廣機械施肥技術,為秸稈還田、有機肥積造等提供有力條件,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第二,推進農牧結合,通過在肥源集中區、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周邊、畜禽養殖集中區建設有機肥生產車間或生產廠等,實現有機肥資源化利用。第三,爭取扶持政策,以補助的形式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和規模經營主體增加有機肥施用,引導農民積造農家肥、應用有機肥。第四,創新服務機制,發展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推進農企對接,提高有機肥資源的服務化水平。第五,加強宣傳引導,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和規模經營主體科學施肥的培訓力度,營造有機肥應用的良好氛圍。
問:現在氣候變化很大,耕作栽培制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病蟲害呈多發重發的趨勢,農藥的減量目標能實現嗎?
答:的確,這些年,由于氣候的變化和耕作栽培制度的改變,農作物病蟲害呈多發、頻發、重發的態勢。如果病蟲害不防治,就會造成大幅度減產。當然,應該看到,因施用不科學,再加上農作物播種面積逐年擴大、病蟲害防治難度不斷加大,農藥使用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要扭轉這個局面,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難度不小。但是,經過6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是可以實現的。
下一步,我們要努力實現“三減一提”,減少農藥用量。一是減少施藥次數。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創建有利于作物生長、天敵保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預防控制病蟲發生,從而達到少用藥的目的。二是減少施藥劑量。在關鍵時期用藥、對癥用藥、用好藥、適量用藥,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劑量,把過量施用減下來。三是減少農藥流失。開發應用現代植保機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機械,減少農藥流失和浪費。四是提高防治效果。扶持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大規模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減少用藥。
問:農藥減量是否會影響防病治蟲的效果?
答:病蟲害防治,講究科學防控。重點抓好“三改進三推進”。一是改進防控理念,推進綠色防控。綜合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預防控制病蟲害,使病蟲害發生范圍減少、程度降低。二是改進施藥技術,推進科學用藥。用好藥,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并合理添加噴霧增效助劑,促進農藥減量增效;用好械,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降低飄移損失,提高噴霧對靶性,提高農藥利用率;用好人,普及科學用藥知識,指導農民對癥用藥、在關鍵期用藥,避免用錯藥、錯過最佳防治期用藥。三是改進組織方式,推進統防統治。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裝備精良、技術先進、管理規范,防治效率高、效果好,集中連片作業,還可以解決一家一戶打藥時間不統一,致使遷飛性、流行性病蟲來回遷飛蔓延危害、防治效果差的問題。從實踐來看,只要科學防控,農藥減量不會影響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