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東湖花木城一處數百平米大棚內培養著數十種多肉植物。
雖有上萬個品種,國內流通的普貨僅200來個,但一年卻能創造上十億的銷售額——體積小、萌態十足的多肉植物近年來玩家群體急速增長,武漢位列全國第五,但7成以上的多肉植物卻來自外地。
不過,多肉植物的“錢景”已讓武漢“多肉植物控”們越來越重視,本地及外地專業商家均紛紛涉足,搶占市場,可謂前赴后繼。
在東湖花木城租賃的數百平米大棚內,年過五旬的老章用鋼架搭起三層式的種植平臺,其上均是他葉插繁殖的數十種多肉植物,密密麻麻不計其數,都已發芽生長,“體積小不占地方,若是體型較大的綠植,整個大棚也容納不了多少。”
老章1986年從武大圖書管理專業畢業,僅工作兩年,他便放棄了當時高薪且體面的專業對口工作,在武漢市林業果樹研究所開起了一家名為“千卉園藝”的植物店。二十余年來,老章四易店址,但從未放棄他眼中的“養老與興趣相結合”的綠植產業。
去年老章養起了多肉植物,起初他都是從外地拿貨,現今已變成了一個專業的“肉友”。他介紹,“多肉植物的市場潛力巨大,占地面積小,人力成本少,一盆普貨(最普通最不值錢的貨色)也能賣到兩三元。”
多肉植物是有名的“懶人植物”。老章介紹,只要把握好澆水量,多肉植物很好養活,特有的形態及親民的價格,深受上班族、年輕人的喜愛。所售多肉植物往往供不應求,“實體店都賣不過來,因此沒有開設網店”。
同樣因為看好市場,去年剛從華中農業大學林學專業畢業的小張,畢業后和女朋友一起也開起了綠植店,主要經營多肉植物和水培植物。由于自行繁殖的量有限,只得從老家發貨來漢。
連日來,記者走訪鐵機、堤角、大東門等三鎮多家花鳥市場發現,綠植店銷售多肉植物已成常態,雖然供不應求,但普遍呈現品種單一、價格無序和規模小的現狀,且7成以上來自外地。
在大東門花鳥市場,經營多肉植物的小陳夫婦介紹,店內的60余種多肉植物中,普貨兩三元,多頭、老樁類數百元至上千元不等,“普貨經常賣斷貨,本地僅黃陂一家有貨可進,但也是老斷貨。”
作為武漢首批從事多肉植物銷售的王東星,從事多肉植物銷售已近5年。據其介紹,目前武漢的多肉植物商家均從福建、上海等地拿貨,而本地成規模的繁殖戶并不多,且品種單一,價格也不具優勢。
上述花木市場多家商戶分析認為,保守估計,武漢至少7成多肉植物市場遭外地分食。
多肉植物的火爆程度,不僅吸引著武漢“多肉植物控”們前赴后繼,龐大的市場及前景更吸引著武漢本地專業花木企業的大舉進軍。
東湖花木城營銷總監羅濤說,目前該花木城的320余家商鋪中,三分之一有多肉植物銷售,而他們引進的專門從事多肉植物培育的商戶有12家,其中過半來自福建,“福建種植多肉植物國內最早,且已形成相當規模,他們都是從事多肉植物產業5年以上、具有經驗的商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