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臺縣有天然的養殖優勢,特別適合大鯢(俗稱“娃娃魚”)的養殖。”甄西印說,雖然2009年的市場行情特別好,但穩妥起見,一開始他只在家門口的田里建了一個不到1畝的池塘,飼養了100尾娃娃魚。
因沒有技術,甄西印便多次到陜西漢中的“娃娃魚之鄉”學習,加上不斷地摸索總結,他漸漸掌握了娃娃魚的養殖技術,娃娃魚的養殖存活率可達60%.
2011年,甄西印開始著手擴大養殖規模,在同村租了約10畝田地,修建了4個養殖房和2個繁育房,養殖了近一萬條娃娃魚。到2012年下半年,甄西印已前后投資310多萬元,他所創建的仁源娃娃魚養殖基地也已初具規模。
“根據當時娃娃魚的市場行情,我估計一年多就可以收回成本。”甄西印說,但是讓他沒料的的是,市場行情瞬息萬變,娃娃魚的市場價從1600元/斤,降到了500元/斤,按照這個數據,想要更快收回成本變得遙不可及。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甄西印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在價格下降的情況下,讓資金實現最大限度的回流。
“提高娃娃魚存活率,就可以提高產量。”甄西印開始琢磨在提高娃娃魚存活率上下功夫。
水腫是娃娃魚的常見病,30%左右的娃娃魚在發現得病的時候,已經救不活了。為此,甄西印找專家、查資料、外出培訓學習等,學會了通過觀察娃娃魚的眼睛和皮膚來判斷病癥。此外,他還對娃娃魚進行了營養均衡的飼養方法,不再像以往一樣喂完食就不管理了,并根據娃娃魚的大小來調節飼養的水位。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下半年,甄西印養殖的娃娃魚存活率從之前的60%,提高到了80%.“以飼養100條娃娃魚,平均每條4斤為例,在成活率提高了20%左右后,銷售額增加了4萬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的經濟壓力。”甄西印說。
2014年,雖然市場行情并未好轉,但甄西印對自己的娃娃魚養殖事業有了新規劃,開始選擇銷售育苗,而非成品銷售。
甄西印解釋說,解決了養殖技術方面的問題,養殖中的風險就只存在于終端銷售這一塊兒了。一方面,對他自己來說為其他養殖戶提供魚苗,分散養殖,雖然總體收入降低了,但承擔的市場風險也會隨之降低。另一方面每尾近百元的利潤,對養殖戶來說也還是挺可觀的。
為了帶動農戶養殖,甄西印走家入戶勸說附近的鄉親加入到娃娃魚養殖產業中。同時,對經濟困難的農戶,先將幼魚賒銷給他們,等到養殖成功,農戶獲利后再收回成本。在養殖過程中,除了低價給養殖戶提供魚苗,甄西印還無償地為養殖戶提供養殖技術服務,定期為養殖戶進行指導。
經過1年多的共同努力,跟著甄西印養娃娃魚的農戶,也有了可觀的收益。這下,大大調動了農戶養殖的積極性。目前,全村娃娃魚養殖戶已經達到20余戶,養殖娃娃魚近4萬條。
“我想把甄莊村打造成遠近聞名的‘娃娃魚村’,帶領更多的人致富。”面對未來,甄西印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