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規模、集約農業發展,各地土地流轉呈現加速增長趨勢。但記者在一些地區采訪發現,有的農民存在“不愿流轉、不敢流轉”的心態:一方面,有“戀土”情結,“寧愿自己種,也不給別人種”,土地流轉收益低,還不如自家種“保口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違規占地、耕地“變性”問題高發、多發,群眾擔憂無法保障土地權益,對流轉心存顧慮。
“流轉不賺錢,還不如自己種‘保口糧’”
綦江區是重慶農業大區,在越來越多的農地被大戶、專業合作社集中經營、管理的同時,一些農民對流轉土地持有個人想法。
“我家有5畝多地,眼下還是我和80多歲的公公一起種。別人叫我轉出去,但我就是舍不得。我種了30多年地了,現在還有力氣,為啥要轉給別人呢?”在綦江區趕水鎮鐵石埡村,剛從莊稼地里忙活完回來的農民趙福會面對記者,快人快語。
在重慶市農委研究室主任顏其勇看來,針對土地流轉,類似趙福會這樣的心態,在重慶農區很有典型性。顏其勇說,雖然現在留在農村的主要是“386199部隊”,但農民沒有退休觀念,只要身體還行,不少老年人、婦女還愿意種地。“許多留守在家的農民仍有‘戀土’情結。種了幾十年地了,不愿閑下來,還愿親自‘伺候’土地,能種多少算多少。”
“我們村里農戶平均承包田地只有4畝多,土地流轉費最近幾年確實在上漲,但平均每畝也就400多元。一戶人家即便把土地全轉出去,一年也就1500多元。”石柱縣黎場鄉農民劉智忠說,“針對土地流轉,業主也是‘挑肥揀瘦’,只要好地,山坡地、‘雞窩地’不要,一戶農民能得到的流轉金就更少,積極性自然不高。”
“目前在農村地區,農戶務農‘兼業化’態勢仍較明顯:平時在外打工、農忙回家種地。由于務工收入已占農民收入較大部分,種地本身就不指望有多大收益,家中有糧夠吃就行。于是,種地成了真正的副業。”重慶南川區農技站站長宋敏說,“不少務工、務農兼顧的‘兩棲’農民,就種地而言,總體較為粗放,不會在土地上投入太多精力,但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轉給專業大戶。”
“土地‘非農化’、改用途,轉出去心里不踏實”
在部分農民不愿流轉土地的同時,一些地方呈現土地違規征用、占用情況多發、高發的態勢,不少農民由于擔心土地流轉后,土地“被變性”、被占用,且難以真正保障自身權益,因而不敢流轉土地。
在重慶渝東北某縣,曾經發生以發展工業園區拓展區為名,通過少批多占、以租代征的方式,違規征占農民承包地,農民平均每畝土地補償只有1萬多元,嚴重傷害了農民的土地權益。一位被占地農民說:“我家里4口人只有5畝多地,全是‘口糧田’,一家人都指望土地為生,現在‘被流轉’了,生計難以為繼,說啥也不合理!”記者采訪了解到,針對這起違規用地事件,不少村民反映:“工業園區占地沒有合法征地手續,就只能通過鎮、村干部做工作,打著‘流轉’的幌子,通過和農民簽訂土地流轉合同的方式,占用農民土地。對于這樣的協議,哪個農民愿意簽呢?”
一些地區以流轉之名征占土地讓農民利益受損的同時,一些涉農企業、大戶在將土地流轉之后,自行改變土地用途,其中“非糧化、非農化”的舉動,讓不少農民感覺把土地流轉出去,心里不踏實。
記者在一些地方采訪發現,有的企業流轉農民土地后,以興建業務用房、發展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為名,擅自“經營土地”,而不是發展農業。比如,在農民承包地上修建各類房屋、道路和休閑設施,違背了“農地農用”的基本要求。
“雖然現在不少近郊農村承包地流轉價格上漲很快,但仍然有不少農民擔心流轉土地后,自己的土地被違規利用。”顏其勇說。
重視農民土地流轉訴求 完善配套保護政策
“部分農民不愿把承包地流轉出去,不能完全歸結于農民觀念落后或素質不高,而是有很多現實的因素和考慮。”不少專家和基層干部認為,“目前,部分農民面對土地流轉,呈現‘不愿轉’‘不敢轉’的復雜心態。對此,政府在制定現代農業發展戰略、謀劃未來農村土地經營模式的同時,必須加以考慮。”
建設現代農業,有賴于通過土地流轉擴大單位經營規模,提升農業經營效益,但要重視農民實際的土地訴求和擔憂,做好相關制度設計:
首先,針對農村土地流轉與否,必須堅持農民自愿的原則,不能搞強制命令“一刀切”。重慶璧山縣農經站站長吳玉剛認為,不能因為目前農村土地流轉速度加快,農民流轉意愿總體較高,就忽視不愿流轉土地的農民的利益與訴求。不能為了發展大規模、成片農業經營,違背農民意愿,消滅所謂的“插花地”和“中間田”。
其次,要真正完善土地流轉政策,通過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土地流轉登記、備案服務機構發展、土地流轉協議正規化建設,一方面,穩定農戶土地流轉的政策預期,讓農民可以安心外出打工,踏實流轉土地;另一方面,完善農地用途管制、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嚴厲打擊借土地流轉之名,違規占用土地、改變耕地性質的違法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