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葡萄架下,不知葡萄鮮;不到馬陸,不知南國葡萄香。
1981年春天,“馬陸葡萄之父”單傳倫在馬陸園藝場親手種下2.2畝巨峰葡萄,次年獲得豐產,開創了“當年綠苗移栽,翌年豐產”的滬郊葡萄栽培模式。自此,葡萄便在馬陸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從一棵小苗,成長為了一個產業的傳奇。1989年,馬陸被授為“中國葡萄之鄉”;2014年3月,馬陸葡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注冊成功。
在單傳倫看來,馬陸葡萄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它在曲折中摸索,在摸索中前進,在技術創新中不斷成長壯大。30多年來,馬陸葡萄歷經了產量效益、質量效益和品牌效益三個發展階段,依靠科技進步、奉行品質至上,成為了葡萄產業一塊響當當的“金字招牌”。
轉型升級 “三部曲”
馬陸葡萄始種于1981年。當時,嘉定馬陸鎮準備籌建一個100畝地的園藝場。鎮政府特地將已在南匯地區指導果樹種植的山東人單傳倫請到嘉定馬陸,經過多種果品種植論證,最終確定葡萄為園藝場的主栽品種。上世紀80年代,葡萄種植風靡整個馬陸鎮,到90年代初,馬陸鎮2000多戶農民種植近8000多畝葡萄。
“那是產量效益階段,農民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在一畝地上產出盡可能多的果實,畝產量甚至高達5000斤,每斤能賣1—1.5元,輕輕松松就做了‘萬元戶’。然而,產量效益最終導致市場飽和,很快馬陸葡萄的價格一路下跌,甚至跌到幾毛錢一斤。”單傳倫回憶說,馬陸葡萄遭遇了第一次重創之際,政府審時度勢,開始了以質取勝的道路。1992年,馬陸鎮創立了單傳倫領頭的上海馬陸葡萄研究所,馬陸葡萄從注重產量效益階段轉變為質量效益階段。
“走出死胡同,一要控產提質,二要設施栽培。”于是,單傳倫帶頭創立了以“巨峰葡萄畝產500公斤”為代表的標準化栽培技術,帶領農戶實施品種多元化、果穗套袋,控制化肥、農藥、激素等一系列保優栽培措施的改革。2000年9月8日,馬陸葡萄研究所升級為上海市葡萄研究所。
自本世紀初開始,馬陸葡萄完全進入市場化運作,大步邁入第三階段——品牌效益階段。2001年馬陸葡萄研究所申請注冊了“馬陸牌”葡萄商標和“淘淘”形象。2002年9月,該品牌的早、中、晚熟系列品種通過上海市優質農產品認證;2006年,馬陸牌葡萄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并被先后評為上海市著名商標、上海市名牌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等。單傳倫用5年時間做響“馬陸”品牌后,卻在2007年無償轉讓給當地政府,供全鎮農民作為一個地區品牌使用。
科研力量做支撐
“作為單一農業種植品種,馬陸葡萄成為全國知名的地區品牌絕非偶然。”單傳倫坦言,在外界環境上,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特別是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在內部來看,關鍵在于科技引領作用。
單傳倫解釋說,上海并非葡萄的最適栽培區,研究所在1994年建造了江南地區第一棟日光型節能溫室。之后,大棚種植在農民之中逐步推廣開。有了設施栽培,不僅農民種植的品種更寬泛了,市民也能更早地吃到葡萄,同時,在生產過程中,病蟲害減少了,葡萄品質大大提高了。一直以來,研究所把引種、育種、選種放在首位。現在,馬陸每年有50多個葡萄品種上市,馬陸品牌逐步深入人心。2006年,單傳倫申請注冊“傳倫牌”葡萄商標,旨在打造馬陸葡萄高端品牌。“傳倫”牌葡萄經過3年的有機轉換期,2009年通過有機食品認證。同時,“富硒”葡萄以及能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葡萄生態型基質栽培也相繼問世。
文化賦予生命力
上海葡萄種植全面開花,會不會對馬陸葡萄構成影響威脅?對于這個疑惑,老單坦然一笑:“馬陸葡萄最成功的在于它打造出一種葡萄文化。好葡萄吸引忠實粉絲,能把消費者吸引到馬陸葡萄公園,從純粹購買轉變成休閑旅游,這也是馬陸葡萄長盛不衰的原因。”
2004年,單傳倫退休了,卻依然在馬陸葡萄產業中扮演著“靈魂”角色。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老單建起了馬陸葡萄主題公園,探索一產和三產聯動,公園內的葡萄通過了農業部下屬的中綠華夏認證機構有機認證,每年,這里都會舉辦葡萄節,吸引著市民來采摘葡萄、體驗葡萄文化。葡萄節走出嘉定,成為上海的品牌節日,單傳倫依舊在品質和安全生產上引導農民用心呵護這一地區品牌。
老單說:“農業是個良心活,規定葡萄采收前半個月不能打藥水,但打不打還是要靠自覺,靠做人。”他認為,發展農業,先要從保護環境開始。要想讓農民獲得持續的增收,既要生產出安全、優質的產品,還要注入文化的內涵。
“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又一個十年轉型期到了,馬陸葡萄若想始終走在產業的前沿,必須打造‘升級版’。”為此,單傳倫已經有了許多計劃:用上3—5年時間,在裝備上實現升級換代,在采收到銷售過程中建立冷鏈管理設施,配備物聯網管理。比如品種布局調整:通過調整品種和栽培模式,使葡萄最早5月1日上市,最晚在元旦前后結束,全年供應期8個月,并實現葡萄的掛樹儲藏。如今,歷經三十年風雨的“馬陸牌”葡萄以其“品種最多”、“成熟上市期最長”、“品質最優”等特點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同。盡管已過古稀之年,單傳倫的葡萄事業還在繼續大步前行…… (東方城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