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發布了去年對云南文山三七產業進行考察的行業分析報告。
2014年,中國醫保商會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許銘一行赴云南文山州考察醫藥保健品產業發展情況,重點就三七產業現狀、基地建設和國際化進程等議題進行調研,探討如何充分利用商會信息資源、企業資源和行業平臺優勢與當地政府合作,為企業發展提供支持。期間,許銘分別與文山州商務局、三七特產局進行了座談交流,并到云南七丹藥業、文山華信公司、白藥集團進行了調研,考察了云南七丹藥業平遠鎮三七種植基地。
三七價格滑入低谷
三七是我國傳統名貴中藥材,在我國中醫藥行業中有重要影響,現在已經成為僅次于人參的食藥兩用中藥材大品種,據統計,目前我國以三七為原料的中成藥品種多達400多個,批準文號3200個,涉及生產廠家1300家,中成藥藥用加上中藥飲片和三七粉等用途,年需求量1萬噸左右。三七產區分布范圍僅集中在中國西南部海拔1200~2200米,北回歸線附近地區,傳統上以云南文山、廣西靖西等地為主要種植區。種植周期為3年,技術要求高,每畝投入高達5.5萬元以上,且地塊種植后30年內不宜重茬,具備名貴中藥材的特性,也是游資和藥商炒作的題材品種之一。
據統計,建國后三七產業經歷了3次大起大落的漲跌周期,本輪漲價自2009年開始,三七120頭從每公斤100元開始上漲,在2013年8月份達到最高每公斤800元,然后進入價格下滑軌道,目前價格僅為每公斤120余元,低于成本價。準入門檻低、家種中藥材的特性決定了其無法長期停留在高峰,本輪高價持續了5年,實屬罕見。
諸多因素中,人為因素是導致價格走低的主因,游資和商家對市場的操控導致三七價格虛高,待游資撤離和獲利商家出貨,價格便一路走低。瘋狂種植,無序發展,助推了此輪降價。據統計,自2012年三七已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但當時產需矛盾并不突出,文山及周邊以及廣西部分地區仍盲目擴種。一直以來,種植戶和應用企業在三七產業鏈上密切合作,但此輪高價打破了這種關系,種植戶屯貨惜售,原料漲價過高,企業紛紛自建基地,以保供應,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市場供應量。在需求端,國際市場需求量有限,國內市場仍以藥用為主,需求彈性較小。文山州也一直想把三七納入食品新資源原料目錄,但進展緩慢,雖然近幾年三七粉銷量增幅較快,但仍無法消耗過高產能。
政府密切關注產業動態
云南文山州下轄7個縣,均為全國貧困縣,三七是文山州支柱產業,年產值約150億元(2013年全州GDP產值553億元),在文山州幾乎人人和三七有關聯。
自1992年起,文山州政府將三七列為六大支柱產業之首,進行重點開發,1997年成立了“三七特產局”,專門負責組織制定、實施三七產業發展規劃、配套政策及法規,依法保護種植、加工、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在全州范圍內搞好對三七種植、加工、流通經營和科技推廣應用工作的引導、管理和協調服務,促進三七支柱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壯大。
在實際運行中,政府的管理、規范和引導仍然難以把控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自2009年起,三七價格開始飆升,2013年達到頂峰,價格虛高,嚴重背離了產品的真實價值,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下游三七制劑廠商成本,同時也誘發了盲目開墾種植。據文山州商務局介紹,雖然政府一直有風險預警,并呼吁要限產保質,但無奈資本炒作和種植戶種植熱情無法控制,導致產能大大超過需求,價格下滑勢在難免。
三七加工企業各具特色
此次調研的七丹藥業、文山華信和云南白藥集團均屬于傳統中藥企業。
七丹藥業主營三七中藥飲片,2011年開始自建基地,產品涵蓋了三七系列保健食品、牙膏等日化產品,企業銷售額接近2億元,由于企業決策者有操盤上市企業的經驗,七丹藥業產業布局合理、戰略清晰、運作規范,發展勢頭良好。
文山華信是在三七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由多年從事三七種植及流通的經銷商成立,針對產業發展中的加工、倉儲、干燥、質量控制和原產地可追溯等薄弱環節,新建集三七產地加工、原料配送、倉儲物流為一體的現代化物流基地和公共服務平臺,基地占地172畝,年加工能力1000噸,倉儲能力3000噸。
白藥集團是我國市值最高的醫藥類上市企業(市值580億元),2013年銷售額158億元,該公司專注于傳統中醫藥開發,擁有白藥、創可貼、牙膏等經典系列產品,物流、藥品、健康品和中藥資源四個事業部,前三個事業部運作相對成熟,中藥資源事業部主要涵蓋了中藥材基地、飲片加工、提取物、功能食品開發、電子商務、進出口業務等,具體思路是在小投入的基礎上,把公司乃至云南道地藥材、植物提取物、功能食品出口至全球市場,重點力推的有三七、天麻、燈盞花、銀杏、云木香和紅花系列產品。
上述三家三七產業開發的企業均各有特色,但仍存在諸多短板,比如,七丹藥業產品外銷和標準有待提升,文山華信模式新穎但準入門檻較低,運營模式易于復制和引起惡性競爭,白藥集團雖為最大市值公司,但國際市場開拓陷入銷售連年萎縮、投入逐年降低的怪圈。
綜合利用 完善標準
助推有序發展
中國醫藥保健品商會建議,應從開拓食品應用渠道、加強標準化和質量管理、平衡產需關系等方面助推三七產業有序發展。
據統計,80%的三七莖葉未能開發利用,三七產業應推動三七、三七莖葉和三七花進入食品新資源原料目錄,擴大消費量和消費頻率,提高三七綜合利用價值。
實施標準化和國際化發展戰略,應加強三七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完善質量評價和市場收益體系,從源頭上控制和提高三七產品質量,使產品的生產、加工等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標準,為三七國際、國內市場推廣和注冊提供支撐和服務。應重點關注農藥殘留及重金屬控制和檢測標準體系,建立以有效成分含量和安全性為指標的價格體系,體現優質優價。
三七產業應搭建高層次合作交流平臺,可利用商會信息和企業資源優勢,與國際國內知名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培育三七市場。探討建立三七產業基金,利用基金蓄水池的作用,將三七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控制在合理的利潤價值水平,促進三七產業合理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