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2014年,全國農藥行業843家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3008.41億元,比上年增長7.5%;利潤總額為225.92億元,下降1.2%,是近6年來首次出現下降。其中化學原藥利潤總額下降3.6%,而生物農藥及微生物農藥利潤總額逆勢強勁增長23.7%,形成明顯兩極分化格局。
據分析,化學原藥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草甘膦、百草枯等大噸位產品價格下降迅猛,如去年12月份除草劑出口6.3萬噸,同比增長5.1%,而出口金額同比下降了2.6%;安全環保壓力增大,企業生產成本普遍增加;危險化學品運輸成本增加,自去年7·19事件后,部分農藥產品的運輸成本增長20%以上;部分原材料和中間體價格上漲,人工成本明顯增加,企業融資成本增長等。
由此可見,化學農藥產品結構亟須調整,一旦大噸位的產品出口受阻、價格下降,整個行業的利潤都會受到嚴重影響。業內專家建議,要大力發展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類殺菌劑、昆蟲魚尼汀受體抑制劑類殺蟲劑等高效、安全,對人畜和生態環境友好的新型農藥。
生物農藥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就國際市場而言,隨著生物農藥的需求不斷攀升,生物農藥的出口出現了量價齊升的局面。國內隨著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性的顯現,綠色農產品的市場前景看好,生物農藥的應用出現強勁上升勢頭,井岡霉素、蘇云金桿菌、赤霉素、蠟質芽孢桿菌、阿維菌素、春雷霉素、白僵菌、綠僵菌等品種獲得越來越多的推廣應用。特別是國家對生物農藥實行政府補貼試點,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動作用,拉動了生物農藥產業的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生物農藥雖然出現了可喜的利潤增長勢頭,但其整體規模不大,發展較慢,利潤總額占整個農藥行業的比例還不到一成,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專家建議加大生物農藥研發投入,不斷開發出性價比高、“一炮打響”的產品。“化學農藥我們落后發達國家幾十年,生物農藥基本在同一起跑線上,不能再輸了。”這是生物農藥業界共同的心聲。
據國際多家植保咨詢機構預計,未來10年生物農藥市場將維持高速增長,到2017年全球生物農藥市場將達到32億美元。而據國內專家預測,隨著綠色防控技術的普及、生物農藥政府補貼試點范圍的擴大,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國內會繼續呈現化學農藥利潤下降、生物農藥盈利增長的態勢,生物農藥或將迎來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