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一號文件凸顯“問題導向”思路 “對癥下藥”破解三農困局

   日期:2015-02-1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395    評論:0    
  連續十二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鎖定“三農”。2月1日,《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如約而至,為新常態下“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清晰思路,并指定了“強”、“富”、“美”三大方向。
 
  《意見》圍繞現代農業、農民增收、新農村建設、農村改革、農村法治五個部分展開,在專家看來,《意見》堅持了問題導向,可謂“對癥下藥”,現實針對性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系列重要講話中,貫穿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鮮明的問題導向。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向全會作說明時指出,我們強調,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
 
  突出問題導向,才能牽住問題的“牛鼻子”,才能對癥下藥,攻堅克難。《意見》開篇便提到了“四個如何”: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如何在“雙重積壓”下、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表示,這集中體現了中央對“三農”工作的全面思考。
 
  ■農業如何強?
 
  突出“可持續發展”
 
  問診:
 
  日益稀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以及不具競爭力的價格,正對農業生產高投入高產出的舊有發展模式亮起“紅燈”,不少農民感慨“地越種越硬、越種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漲越高”。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坦言,經過多年不惜代價的增長,目前我國農產品供給處于過剩狀態,但是這種農業發展方式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在增產的背后土地污染、地下水下降等問題日益凸顯,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藥方:
 
  《意見》指出,必須盡快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
 
  參與文件起草者透露,這次文件跟過去的文件存在“很強的關聯性和連續性”,在去年“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要“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共青團陜西省委農工部部長魏延安分析,農業始終是四化同步的短板。為實現十八大要求的“四化同步協調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現代化。
 
  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研究員朱立志認為,一號文件對“轉方式”濃墨重彩,極具針對性,傳遞出我國必須走現代農業道路的信號。
 
  ■農民如何富?
 
  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問診:
 
  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占農民收入大頭的打工收入,其增長前景不容樂觀;而在家庭經營性收入方面,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與大宗農產品價格低迷“雙碰頭”,老鄉的種田收入增長空間進一步縮窄。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2003年為0.479,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這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系數是0.469。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劉元春表示,0.47到0.49之間的基尼系數反映出目前我國收入差距仍然比較大。尤其是城鎮居民內部、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都比較大。“比如說城鄉差距大概有3倍,按照城鎮工資統計,高收入行業和低收入行業有4倍左右的差距。”
 
  藥方:
 
  農民增收是每年關注的重點。文件明確提出,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勢頭。文件強調,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意見》對農民增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破解方案,內外兼具、多措并舉。《意見》提出,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出鄉村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的思路,對提升農業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有一定幫助。此外,《意見》提出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可進一步激活農村要素資源,為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提供了可能。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商務部特聘專家、農業部農產品市場流通專家洪濤認為,大量的補貼、收儲已經不適應農業發展,既不反映市場的供需規律,也給農村可持續增收帶來挑戰。農產品目標價格改革,雖然短期內可能對農民收入產生一定影響,但是長遠來看,理順了市場關系,有利于農村的增收。
 
  專家認為,除了農產品外,目前在外務工也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近年來,種植業的收入比重在不斷下降,非種植占比不斷提升,農業結構變化就是農民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目前農民工在技能培訓、工資水平、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還存在不足,落實同工同酬、擴大城鎮社會保險對農民工覆蓋實際上是變相增加了農民收入,也有利于使農民的各項權益得到保障。
 
  ■農村如何美?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問診:
 
  當前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還比較低下,農村的人居環境還需要大力改善,農村老齡化、空心化程度比較嚴重。
 
  隨著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農村生活方式的急劇變化,許多污染由城市向農村轉移,產生了嚴重的土壤、水質、空氣和農作物污染等問題,而且呈現出多種類、難降解、高危害等特性,一些地區已呈“垃圾圍村”之勢。
 
  藥方:
 
  文件提出,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今年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和以往一號文件相比,今年文件在強調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強調公共服務水平及文化建設,提出要創新鄉賢文化,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至新的高度。由“物”到“人”,新農村建設邁向“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鄉愁”的新階段,內涵更為豐富。
 
  “在推進路徑上,文件首次提出‘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這將有益于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加入新農村建設,讓新農村建設更可持續、農民獲益更實在。”李國祥說。
 
  ■改革如何推進?
 
  完善頂層設計,抓好試點試驗
 
  問診:
 
  農村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的流動長期被禁錮,產權歸屬不清晰,如何“喚醒”農村大量“沉睡的資產”,已成“三農”發展的一大挑戰。
 
  而集體經濟乏力,給農民增收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在改革逐漸走入深水區的同時,如何破解農村急需解決的難題以及激活農村發展活力成為現在關注的重點話題。
 
  藥方:
 
  2015年,改革仍然是統領農業發展的關鍵詞之一。《意見》指出,完善頂層設計,抓好試點試驗,不斷總結深化,加強督查落實,確保改有所進、改有所成,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一直以來備受市場關注的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意見》提出,必須把農村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開展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所所長葉興表示,30多年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通過生產關系的調整,釋放了長期被禁錮的生產力,農村經濟獲得極大發展。當前我國農村面臨的問題,仍然在于舊體制的制約,唯有通過改革來破題。
 
  “文件部署的這些改革,意在通過市場化手段,激活被長期壓抑的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和農村產權,實現其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讓農村‘沉睡的資本’得以‘活’起來,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葉興慶說。
 
  專家認為,農墾改革首次納入一號文件并成為改革重點,這也是《意見》的一大亮點。
 
  其實,從去年開始,中央將農墾改革提升到空前的戰略高度,在頂層設計、實地調研方面均給予大量關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將推動農墾改革發展納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 年)》和年度工作計劃,去年下半年八部委聯合對農墾進行全面調研,時間、空間跨度都遠超外界想象。
 
  齊魯證券農林牧漁研究團隊在其研報中稱,今年農墾系統將迎來加速變革的一年。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