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從中央一號文件看農村改革新風向

   日期:2015-02-1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362    評論:0    
  2月1日,《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公布。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2次鎖定“三農”。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三農”工作面臨哪些新挑戰,破解“三農”新問題應從何處發力?梳理今年一號文件的脈絡,我們可以清晰地觸摸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方向和脈搏。
 
  1.經濟中高速增長:農業新增長點在哪?
 
  【政策亮點】:
 
  做強農業,必須盡快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一年一度的春耕備耕即將啟動,各地農民又開始忙碌起來。種糧效益低、風險大的現狀讓重慶市南川區大觀鎮鐵橋村種糧大戶張風心里多了一份憂慮。
 
  新常態 新難題 新舉措
 
  “現在種一畝水稻,肥料、種子、農藥、農膜等農資成本要300多元、人工費用400元、土地流轉費700元左右,一畝地總成本將近1500元。”張風說,2014年水稻市場價是每斤1.34元,按每畝600公斤單產計算,收入是1608元,一畝地就賺100元,“無論怎么算,都是不劃算。”
 
  2014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農民收入也連續十一年快速增長。但是,在一些“三農”問題研究專家看來,這讓人喜憂參半。
 
  目前,日益緊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以及不具競爭力的價格,已對我國農業生產高投入高產出的舊有模式亮起“紅燈”,不少農民感慨“地越種越硬、越種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漲越高”。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坦言,經過多年拼資源、拼消耗的增長,目前我國農產品供給處于過剩狀態,但是這種農業發展方式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其背后土地污染、地下水下降等問題日益凸顯,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分析指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三大壓力,一是不斷攀升的農業生產成本;二是由成本帶來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又讓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偏高,導致農產品進口數量持續增加,國內部分農產品庫存高企;三是生態環境的制約。
 
  “中國過去單純以追求產量為主、拼資源拼消耗的農業發展方式,對國內生態環境帶來了較大危害,比如說重金屬污染問題等越來越引起各方面關注,也對農業自身發展構成越來越大制約。”陳錫文說,在這樣背景下,“一號文件”提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一定要改變過去那種單純追求產量增長,片面拼資源、拼消耗的發展方式,轉變為數量、質量、效益并重。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農業發展也進入新階段,面臨新的挑戰和矛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當前農業進入機制創新、結構轉型、產業重塑的關鍵時期。對農業政策選擇形成倒逼機制,要求必須改革創新,促進提質增效、節本降耗;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集約經營、可持續發展。
 
  2.農產品價格倒掛,補貼接近上限:如何促進農民增收?
 
  【政策亮點】:
 
  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長1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2%,連續第五年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2013年縮小0.06。
 
  “一方面,我們要看到,當前我國農民增收面臨好形勢;另一方面,還要看到,我國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內在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農產品國際國內價格倒掛,‘黃箱’政策接近上限,在兩個‘天花板’擠壓下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說。
 
  對于經濟發展新常態對農民增收的影響,陳錫文表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率從高速增長轉到中高速增長,對需求和財政收入都會有影響,對農業是一種挑戰。一方面,如何生產出產品,讓市場有更多需求,讓農民有更多收入;另一方面,在財政收入增長減緩情況下,如何保持國家對農業支持力度,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張曉山分析指出,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健全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隨著城鎮化的進程,還必須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和創業,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曉山認為,從長遠來看,促進農民增收需要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和鼓勵土地經營權的流轉,鼓勵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此外,要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探索和發展,盡快實現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這些問題解決了,農民收入也會得到提高。”杜曉山說。
 
  3.農村空心化:如何建設新農村?
 
  【政策亮點】:
 
  繁榮農村,必須堅持不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農閑時節,山東高青縣黑里寨沙里村農民張書光每年都外出打工,在家種田的日子不足三個月。今年風調雨順,他家的糧食也獲得了豐收。“糧食多打幾百斤少打幾百斤對我影響不大,打工一個月的工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打工一月頂種地一年。”張書光說。在農村,像張書光這樣,種地成為兼業化的農民不在少數。
 
  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大量農業轉移人口涌入城市,農村空心化、農業副業化、農戶兼業化問題突出,新農村建設的路怎么走?這是新常態和現代化進程中一道重大歷史課題。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即使將來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還有四五億人生活在農村。農村決不能成為人們記憶中的故鄉,無處寄放鄉愁。”中國農科院農經所所長秦富分析說,還得從根本上化解新農村建設的深層次矛盾,以特色為切入點,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方向,以資金投入做保障。
 
  專家指出,目前,我國農村發展依然滯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城鄉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大。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強化規劃引領作用,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面對國家財政收入增幅放緩的新變化,如何建立長效穩定的投入機制,確保新農村建設資金來源,也成為一個突出問題。
 
  “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是,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拓寬農村建設資金來源渠道,用財政杠桿撬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秦富認為,今年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在農村興辦各類事業的舉措,進一步明確“健全社會扶貧組織動員機制,搭建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平臺”,“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工程建設和運營”“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農村專業協會類、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等社會組織”,這些都將拓寬新農村建設的資金渠道,激發市場活力,走出一條社會資本投向新農村建設的新路。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