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些小豬仔,吃的是野草,住的是空調房,一個個還沒長大,就被人們搶著預訂了。”記者近日走進無為縣昆山鄉生態養殖基地,養豬大戶方俊正張羅著給豬仔喂食。
方俊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巴馬香豬,產自“中國香豬之鄉”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市場行情很好。昆山鄉的自然環境正好符合養殖條件,鄉親們就果斷引進,聯合其他養殖企業打起了生態養豬的主意。
“山水獨秀皖中,風景勝似江南。”昆山鄉黨委副書記李春華告訴記者,昆山地處合肥、蕪湖和安慶三市交界處,竹林密布、山巒疊嶂,森林覆蓋率超過50%。2012年以來,隨著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持續改善,鄉里一直想著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卻苦于沒有突破口。恰好碰到不少返鄉農民萌生建設生態養殖基地的想法,政府和農戶們一拍即合。鄉里積極“引鳳還巢”,不僅在項目資金上予以支持,還充當基地的聯絡員與勤務員,聯系安徽農業大學的專家與企業對接,定期組織專業人員上門檢疫,幫企業申報項目,加大對外宣傳。
據李春華介紹,生態養殖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方式,農戶用土地、資金等方式入股投資,企業在確保正常經營前提下,每年年終把利潤當作紅利分發給農民,充分調動農戶參與的積極性;此外,企業還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和跟蹤指導,教他們科學養殖的知識。
“以前經濟來源單靠種田,一年忙到頭也很少有結余。如今,不僅平常有固定工資,年終還有紅包,錢袋子鼓起來,日子也越過越紅火。”方俊喜滋滋地說,類似他這樣的農戶現在越來越多,基地規模逐漸擴大,去年已吸引全鄉富余勞動力約300人,帶動農民人均增收近2萬元。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去年以來,無為縣著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按照市場需求和各鄉鎮實際因地制宜發展高效優質農業,在鞏固傳統水產養殖優勢基礎上,重點培育綠色畜禽養殖,并通過農副產品深加工提升農業附加值。截至目前,該縣已建成香豬、七彩山雞、灰天鵝等特色畜禽標準化養殖基地近20個,年產值突破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