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把《人的現代化》一書翻出來重讀,深感農民的現代化仍然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制約變量。只有實現了中國農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才能最終建成。現階段,農資企業必須將農民的現代化作為重要課題,倍加關注,加大投入。因為,最終現代化的農民才是農資企業最優質的市場。
《人的現代化》是美國人類文化和社會心理學家英格爾斯專門探討人的觀念、人的心理狀態與現代化關系的專著。書中指出:如果執行和運用現代制度的人自身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上完成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型發展的悲劇結局不可避免。再完善的現代制度和合理方式、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人手中變為廢紙。這就是著名的“英格爾斯效應”。它的核心是強調人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并非割裂現代化過程中人與物之間的辯證關系。認為現代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生活的實踐是造就現代人的土壤。
事實上,隨著中國農業物質文明的進步、城鄉一體化的推進,當今農民的現代化水平已經今非昔比。但我們也必須看到,農村年齡和知識最佳的勞動力群體的流失、農業效益低下造成的農業兼業化(本質是農業被農民邊緣化了)等危機已經成為農業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瓶頸。因此,站在農資行業角度,必須把推動農民的現代化當做自己當仁不讓的責任。
我們要清楚這項歷史責任是城鄉一體化系統發展的需要。以工補農是在還債而不是施恩。農民在知識技能教育和現代化領域的缺失的根源在于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而不是農民本身。相反,他們以絕地反擊的勇氣和勇于探索的韌性開啟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大幕;并在推動土地流轉、建設家庭農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探索實踐中一直充當著主力軍。只是這支主力軍在城市化歷史大潮中“減員”太重,婦女、幼童和老人面對現代農業的技術和思想,心無余,力不足。
就企業本質和規律而言,農資市場的主體是人。農民作為唯一無二的農資產品消費者、農業生產操作者。所以幫助農民實現現代化就是培養自己舍此無他的市場。多少年一直在喊的中國化肥利用率低下原因何在?是化肥產品問題嗎?是市場營銷問題嗎?根子就在農民把肥料施進農田的那最后一米。農資市場為何賒銷盛行?為何唯廉不破?這與當今不少地方仍占主流的小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和思想不無關系。即使農資企業、供銷合作社統一提供了種肥同播、統防統治,甚至出動了“無人機”,在實現了規模化運營的農業地區,為什么有的地塊效益高有的低呢?因為田間管理的水平與敬業專業程度還掌握在那些有待職業化的農民手上。
21世紀中國農業什么最貴?專業的農民、現代化的農業工人。因此,在追逐資源、構筑產能優勢大波過后,農資企業未來的決勝戰場不在資源產品、不在電商網絡,只能在高素質的終端用戶群體上。誰擁有越多的現代化農民、農業工人、農場主,誰就擁有了農業農資一體化時代的終極優勢。金正大已經把產品經銷服務商送到以色列去學習提高。下一個會送誰?留給行業去競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