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近日表示,目前全國夏糧收獲已過八成。農業部農情調度和專家分析,今年夏糧豐收已成定局。冬小麥產量有望再創新高,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十一連增”。目前多地政府已提出,要確保夏糧收購工作的順利進行。
毫無疑問,作為“保收購”的重要力量,農發行將再次通過糧食信貸手段承擔起糧食收購重任。然而,隨著糧食市場化深化和市場化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糧食價格的形成必將發生變化;同時利率市場化的全面推進,共同決定了農發行糧食信貸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已發生重大改變,所有這些,對于這家以支持“三農”為根本的政策性銀行來說,都將形成巨大的挑戰。
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將改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繼續堅持市場定價原則,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切實保證農民收益。”同時還提到,“2014年,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探索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
這與此前國家直接干預糧食價格、糧食信貸起主要作用形成巨大差異。
事實上,早在2004年,糧食收購市場和收購價格便已全面放開,國家僅在糧食主產區實施最低收購價預案和國家臨時收儲的調控政策。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糧食市場已呈現收購主體多元化和收購渠道多樣化格局,糧食收購呈現政策性和市場性收購同時并存的特征。
從中央一號文件“市場定價原則”透露出的信息來看,糧食價格將由市場供求決定,政府不再直接干預價格。農發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具體來說,今后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將是,補貼兩頭、放開中間、政策調控、平等入市。政府調控主要是指,在市場失靈時,政府還將采取托市收購,拋售平抑糧食價格,但主要還是由市場決定價格。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糧食收購依靠政策為主導的收購方式依然沒有改變。由農發行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間,農發行累計發放糧食收購資金貸款27577億元。其中,農發行貸款支持企業收購糧食數量,占到社會收購量的60%。
糧食信貸遭遇挑戰
在糧食收購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改革過程中,農發行糧食信貸份額是否依然能保持一直領先的地位或存在變數。
事實上,糧食產業鏈的特點已經決定了糧食信貸的發展空間、發展總量和發展模式。特別是糧食收購資金需求受糧食商品量制約,有明顯的“天花板效應”,增長存在極限。
與此同時,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鼓勵符合條件的多元市場主體參與大宗農產品政策性收儲”,所以在新的調控方式下,糧食最低收購價收購、國家臨時收儲政策、中央儲備糧、地方儲備糧的政策走向,將直接影響農發行政策性糧食信貸份額,想要保持領先地位將愈發困難。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糧食價格由市場決定、市場性收購成為解決糧食收購問題的主要途徑。對農發行帶來的最直接挑戰是,由于政府不再直接干預糧食,糧食價格的單向上漲趨勢就有可能變為漲幅不定的雙向波動趨勢,波動的幅度、頻率都有可能增大,這將增加糧食收購貸款的風險。
另外,從國際糧食經營經驗來看,糧食經營將向集團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市場上四大糧食集團就占據世界糧食交易市場的主要份額。在市場經濟“無形之手”的強大力量下,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是必然趨勢,國內分散的糧食企業將呈現走向聯合的趨勢。與此相對應的是,大客戶與銀行談判能力增強,客戶利用直接融資工具的能力也會增強,來自商業銀行的競爭將日趨激烈。農發行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內外部挑戰。
糧食信貸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糧食收購市場全面放開后,糧食購銷市場化運行機制基本建立,多元化市場主體格局也會逐步形成。但由于糧食市場信息不對稱和競爭不充分,種糧農民、用糧企業和政府可能對市場判斷產生分歧,導致市場失靈,因此,市場化改革條件下解決糧食收購仍要依靠政策為主導的多渠道收購方式。
政策性銀行糧食信貸發展的前景在哪里?荷蘭合作銀行有超過百年歷史,在百年變遷中始終專注食品和農業貸款,目前仍占據了荷蘭85%的食品和農業貸款市場份額。這也為農發行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農發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著力鞏固和提高糧食市場份額。不過應該看到,隨著農發行農村基礎設施貸款發展,糧食信貸在全行貸款的比重將呈現下降趨勢。不過,糧食信貸應樹立不靠規模取勝的理念,而是爭取份額的領先。
對于領先地位的保持,農發行有自己的優勢——低利率貸款政策。有業內人士也表示,在利率市場化影響下,2013年以來,貸款利差已經大幅收窄,貸款的低利率可能會對銀行財務可持續性形成影響。
對此,一些專家呼吁,考慮到國開行將推出住房金融專項債券以支持城鎮化建設,那么監管部門也應考慮推出糧食收購專項債券。明確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來自農村的存款有一定比例用于購買糧食收購專項債券,實現農村資金回流,并積極創新發行和運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