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鄉臨川村街頭議論著一件新鮮事,“小老板”李明回村辦起了石蛙養殖場。“養殖場的石蛙陸續產卵了,孵化出蝌蚪!”老百姓對李明養石蛙感到十分新奇又充滿期待,從去年秋天到現在村民都在熱議著李明養石蛙。
沿新安江的支流小洲源河溯流而上到臨川村八畝坦,李明的石蛙養殖場就座落在河岸的平地上,四周是群山、茶園和竹園。走進養殖場,仿佛走進一家生態農莊:空地上種植了黃瓜、南瓜、扁豆等蔬菜和桂花、梨樹等苗木,水渠中養殖了新安江里的野生魚。蛙池從山溝邊引入山泉水,泉水汩汩,上面覆蓋了遮陽網,還安裝了水噴頭,里面十分清涼、干凈。
“去年8月份在湖南省學習石蛙養殖技術,學了一周,回來后馬上建養殖場,臘月初六從璜田選來種蛙130只。今年4月25日,頭批蝌蚪孵化出來,預計7月份變為幼蛙,現在已經孵化出第七批蝌蚪了,總量大約7000-8000只。”李明把石蛙生長的時間過程記得十分清楚。他說,從湖南回來后就把全部的心思、精力撲在了辦養殖場和養石蛙上,現在全天候吃、住在養殖場。他每天早上5點天剛亮就要起來清理衛生、清水消毒,一直忙到晚上給石蛙喂食。他已經從一個外出闖蕩的“包工頭”、“小老板”成為了一個石蛙養殖場主。
今年43歲的他,年輕時學習磚匠手藝,先后到過杭州、上海等地闖蕩,在工地當過帶班工頭,獨自承包過房屋土建、粉刷工程,做過茶葉生意,開過小店。他經歷了種種外出務工的艱辛,練就了一番本領,卻在5年前遭遇工傷事故,做房子時摔傷大腿,落下了殘疾,不能再干磚匠的重活。經歷是人生寶貴的財富,而磨難有時候也是人生轉折的契機。在家養傷拆鋼板的一年半時間中,他反復考慮如何回村創業,最終決下心來養石蛙。石蛙學名棘胸蛙,在山林溪溝石縫中野生,數量十分稀少,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是難得的珍稀佳肴,被美食家譽為“百蛙之王”。石蛙人工養殖有好的經濟、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需要極高的生態環境和養殖技術要求。
創業者都有一種說干就干的膽魄和實干精神。一開始李明就定位原生態養殖石蛙,養殖場選在附近無干擾和污染源,環境接近原生態的環境,并辦了一個蠶桑養殖室,繁育蠶、黃粉蟲、蚯蚓給石蛙喂食。“石蛙人工養殖一般要2-3年才能成熟,對環境要求特別高,養殖池必須要清理干凈。我對種蛙特別愛惜,受傷磨破皮肉的種蛙都要用棉球擦洗擦藥,像對待嬰兒那樣進行護理。”他說自己是實人做實事,靠吃苦耐勞,自學實干摸索養殖技術。
對于養石蛙,李明坦言說“吃不了苦,沒有愛心是養不好的”。他把石蛙當做“孩子”般養護,不急于求成,希望養出質量最好的生態石蛙,打造品牌,3年后按規格標準化投入市場。他現在的養殖池面積是300平方米,理想是5-10年中在河岸上把養殖場擴大到1200平方米。“我希望自己能順利,養殖成功后,免費傳授技術給村里的老百姓。”他說,選擇回村創業養石蛙,就是看準了家鄉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希望自己成功,帶領大家一起搞規模養殖。
他把養石蛙當作實現創業夢的人生事業選擇,在養殖場呵護著石蛙成長,妻子在縣城陪兒子讀高中。炎炎夏夜里,大山里的鄉村是寂靜的,小洲源河水潺潺流動,石蛙的鳴叫聲清脆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