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炎熱,到防空洞納涼避暑的市民又多了起來。靠近環城北路的蕺山坑道口,因溫度相對恒定,儲藏存放香蕉已有數年,被大家俗稱為“香蕉洞”。
剛到洞口,一股涼意就撲面襲來,越往里走就越暗,在坑道右邊看到了一個較大的大鯢養殖基地。經養殖場總經理包培根同意,筆者進得洞內一探究竟。
該養殖基地有200多個水池子,投放娃娃魚苗兩三百條。為營造仿生態環境,包培根還專門為每條娃娃魚建造起一個長約3米、寬約2米的包間,再配以循環的清水過濾系統,為喜陰的它們放置厚絨布用來遮擋陽光。
說起防空洞內養殖娃娃魚的緣由,包培根介紹說,他聽說養殖娃娃魚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還喜歡陰暗潮濕,平均水溫在17至20攝氏度之間的環境,于是就聯想到了防空洞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為此,他到陜西漢中一帶的娃娃魚繁殖基地學習,后投資100多萬元,向人防辦租用了近700平方米的坑道面積,建起了這個大鯢養殖基地。
養殖趣事真不少
大鯢,是世界上現存最大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扁頭長尾,口大眼拙,背部多呈灰褐色,體表光滑無鱗片,前肢四指似人手,后肢五趾如人足,趾間有蹼,還有一短而側扁的尾巴,因叫聲很像幼兒的啼哭,人們習慣把它稱作“娃娃魚”。
“聽名字,人們一般認為娃娃魚非常可愛,其實娃娃魚的相貌堪稱‘丑陋’,它的外形有點類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顯得肥壯扁平,一般棲息于清澈的水流中,喜食小魚和小蝦。溫度一旦低于5℃,就要冬眠,高于26℃,就會死亡。娃娃魚口中的牙齒又尖又密,吞咽的獵物一般很難逃脫,因此在飼養時要謹防被它咬到,否則手指有斷掉之虞。”
說起娃娃魚的養殖故事,包培根直嘆非常難伺候。遇到喂食幼小娃娃魚時,還需擰掉蝦頭,以防蝦須觸傷它們的口腔,待娃娃魚體長到20厘米后,每周喂食小魚一到兩次,但即便如此精心伺候,娃娃魚一年也只能長一斤左右。
包培根說,娃娃魚還屬“人氣品種”,一天不去探視照料,就會無端地發“脾氣”。在沒有建這個養殖基地前,他原先把娃娃魚飼養在一個長60厘米、寬40厘米的方形塑料盒里,但只要一天不去看,它就會全部躍出外面。一旦遇娃娃魚進食不旺,活動量少,四肢萎縮時,還需要像人一樣陪守看護。
“子二代”才能上餐桌
娃娃魚至今已有3.5億年歷史,屬于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目前只有在無污染的山區小溪和溶洞中才能找到。人工用來養殖、馴化、繁殖娃娃魚的最終目的,瞄準的大都是價格不菲的高檔宴席。那么,養殖的娃娃魚能夠被端上餐桌嗎?
對此,省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養殖養娃娃魚首先是要保護,其次才是食用,娃娃魚上餐桌是受國家嚴格限制和管理的,一般需達到一定的養殖規模,并經辦理《水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才能銷售。野生娃娃魚繁殖出來后進行人工飼養的叫子一代,再一下代才叫子二代,只有子二代以上才可以上餐桌。該養殖場負責人表示,他們已于今年4月3日取得省海洋與漁業局的相關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