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房屋裝修,拆下磚石瓦礫,建筑拆遷,倒下鋼筋混凝土……據統計,我國每年因新建、拆除、裝修等產生的建筑垃圾約為15.5億—24億噸;同時,相比發達國家平均90%以上的資源化率,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率不到5%。建筑垃圾怎么樣實現資源化和再利用?當前我國建筑垃圾再生的瓶頸在哪里,該怎么樣突破?
被拆除的或廢棄的建筑材料,該去向哪里,最終怎么樣處理?
建筑行業公認的數據是,每產生1萬噸建筑垃圾,至少需求1畝土地堆放。據此計算,若是建筑垃圾無法資源化利用,我國每年將拿出20多萬畝土地用于堆放建筑垃圾。此外,露天堆放的建筑垃圾還可能存在安全隱患。深圳光明新區“12·20”滑坡災害,就是渣土受納場在山體上堆積渣土,引發的安全事故。
廢棄的磚頭、石塊、水泥塊,被一臺可移動破碎分篩機“吃”進肚子,經過自動化分揀、破碎、篩濾,“吐”出來的是生產透水磚、預拌砂漿等產品的再生骨料……省許昌市一家名為“金科資源”的工廠內,堆得像小山一樣的建筑垃圾,正變成5種不相同規格的可利用材料。“自從實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特許經營、循環利用’政策,許昌市10年累計處理建筑垃圾4000萬噸,資源化利用率95%以上,實現了變廢為寶。”省許昌市城市管控局調研員馬俊廷講解說。
2011年6月,北京市提出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建設策劃:到2015年全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年處置能力達到800萬噸;之后又提出了6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項目的計劃。但是,目前只有石景山首鋼項目建成投產,大興項目啟動,其他4個項目仍在前期推進過程中。
一位專家講解說,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對技術能力有條件,對選址也有限制性條件,即使符合條件,周邊居民也往往不支持,再加上北京土地資源本來就緊缺,要考慮土地策劃和市政策劃的配合。各方未形成合力,難免進展緩慢。李福安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很多企業把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想得太簡單了,以為買一部磚機就能上馬。”
建設不愁地方、處置不愁原料、產品不愁銷路——只有形成一個閉合的建筑垃圾循環處理鏈,建筑垃圾的重生路才能真正通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