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十連增”,農民增收“十連快”,在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撐下,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向好。當前,我國農業正從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型,科技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注意這樣一個“短板”——農業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
農業發展離不開土地和水、勞動力、政策、科技等要素。我國人均耕地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5%,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的空間十分有限;人均淡水資源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農業水資源將長期處于緊缺狀態;隨著“70后”、“80后”農民大量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呈持續減少趨勢;近年來中央的各項惠農措施一再加碼,政策支持不會是無限度的。目前看來,做強農業潛力最大的在科技,短板也在科技。
保障農業發展,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促使農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盡快應用于農業生產。我國有成千上萬農技人員,他們與農民面對面,最“接地氣”,最了解農民需求。然而,農業部赴河南省“百鄉萬戶”調查組調查顯示,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普遍存在收入偏低、人員老化、素質偏低、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破解這些問題必須在加大資金投入、引進高端人才、加強技術培訓等方面下功夫。只有讓基層農技人員找到職業的成就感,才能穩住這支隊伍。只有依靠持續不斷的創新,才能帶來農技服務新氣象。
資金投入渠道亟待創新。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服務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但這遠遠不能滿足農民不斷增長的科技服務需求。應結合地方實際,在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的前提下,按照“政府為主,多元投入”的原則,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構建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中來。
人才引進方式亟待創新。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年輕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成了種糧主力軍,他們掌握信息與技術的難度較大。目前,一些地方出臺政策,鼓勵和扶持大學生到農業領域就業、創業,扶持培育高素質新型農民,讓他們掌握農技知識,帶動更多農戶走向大市場。
信息平臺建設亟待創新。農村農技服務信息網絡化水平較低,信息平臺建設滯后。要加快利用各種新技術,在更大范圍內整合科技資源,以電話、短信、網絡、廣播、電視等方式,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力資源,為農民提供更及時給力的農技服務。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采取財政扶持、稅費優惠、信貸支持等措施,大力發展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社會化服務,擴大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范圍。只有通過不斷改革創新,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才能使大服務托起大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