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的整個過程都要求pH值穩定,適宜范圍是8.2+0.3間,變化范圍差值不應超過0.3個單位。早上8點和下午3點測定并記錄。若pH值過高,可施用降堿菌(醋酸菌及乳酸菌制劑)或工業醋酸進行處理;若pH值過低,可施用熟石灰進行處理;若pH值不穩定,早上、下午變化差值太大,可施用大理石粉、白云石粉(CaCO3)和小蘇打,以增加水體的緩沖能力(即增加水體CO2的濃度)。
2、怎樣防止“轉水”和“倒藻”?
在“轉水”發生前,蝦塘水體表面暗淡,無光澤,此時排水30-40公分,施用“活性黑土”(腐植酸鈉),再加水至原位。養殖前期出現“倒藻”,是水體缺乏營養鹽類的原因,應施用“單細胞藻類生長素”,保持透明度在25-30公分。養殖后期出現“倒藻”,是水質老化,應先排水30-40公分,施用“益水寶”(芽孢桿菌),并加水至原位。
3、暴雨之后,蝦塘怎樣處理?
臺風、暴雨容易造成溫度、鹽度、溶解氧水體嚴重分層現象,pH值急劇下降,并可能產生底部缺氧,出現“倒藻”,對對蝦極為不利。解決方案:下暴雨時要增開增氧機,用熟石灰調節pH值至正常,投飼量適當減少,可以停餐。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多糖”、“維生素C”、“對蝦病毒凈”及“生物酶活性添加劑”等增強對蝦抗應激能力。
4、養殖過程中進排水能否大排大灌?
關于養蝦“大排大灌”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但主要要看對蝦體質、蝦塘水質和水源供應情況而定。養殖前期(30天)、中期(60天),一般不宜“大排大灌”。養殖中后期(90天)水色濃,透明度低,南美白對蝦和中國對蝦可以“大排大灌”,排水量可達到或超過50%。但在疾病發生期,則不能“大排大灌”。
5、怎樣快速處理嚴重惡化的蝦塘底質?
造成蝦池底嚴重惡化的原因有:1、養殖前期肥水過度,肥料使用過多。2、飼料投喂過多,殘餌、糞便沉積。3、水質調控處理措施不妥,消毒劑種類和用量使用不當,殺滅菌藻嚴重,尸體腐爛,造成底質嚴重惡化,流質性淤泥過厚、發臭、發黑。對蝦缺氧嚴重 ,透明度極低,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嚴重超標。解決方案:①排換水30公分,連續2-3次。保持水位在
1.3米左右,開啟所有增氧機(水車式增氧機),利用水流的向心力,將淤泥推送到池塘中部,有中間排污系統的,可以排出塘外,保持池塘四周底部干凈。②使用有益微生物活化后拌沙遍灑,讓其沉入底部。分解氧化淤泥,如有浮狀物,撈出塘外。③五天后加水復位
6、怎樣解決對蝦的“死底”(也稱偷死)現象?
南美白對蝦養殖到50-60天,體長6-7公分時,普遍存在“死底”問題,“死底”現象產生的原因有二種:感染桃拉病毒病和亞硝酸中毒。解決方案:1、排換水30公分,用“強克101”消毒,連續二天,施用底質改良劑改善底質;2、增開增氧機,三天后,施用“硝化寶”或“硝化素”,用沸石粉拌和,使之沉入池底;3、在飼料中添加“對蝦病毒凈”或“強肝靈”和“免疫多糖”等,連喂7天,每天二餐。“死底”現象會逐步減少,直至停止。在治愈后要觀察,作好防治工作,否則會周期性出現死亡高峰。
7、怎樣快速有效地控制對蝦養殖池中氨氮和亞硝酸鹽?
養殖水體產生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的原因是:池底嚴重惡化,殘餌、糞便和死亡生物尸體等有機物沉淀,由于使用消毒劑,水體生態系統失衡,有機物得不到完全氧化和分解。解決方案:在養殖前期,使用活菌調理水質,營造水體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養殖中期,使用“益水寶”或“利生素”,改善底質和水質;養殖后期,使用“硝化寶”或“硝化素”,促進水體良性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并在飼料中添加“對蝦病毒凈”,提高對蝦活力。